卫健委健康管理师高频考点四十四
卫健委健康管理师高频考点(四十四)
一、身体活动指导
(一)身体活动测量方法
身体活动量反映身体所承受的体力负荷剂量。通常用能量消耗量表示。
1.运动强度的测量
(技能教材73页表3-1需要了解)
2.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测量:传统上用可重复3次以下的负荷测试力量,用可重复12次以上的负荷测试耐力。
①肌肉力量测试:√静力或等长力量:测试限于指定肌群和关节角度,不能完全反映肌肉力量,峰值用力常用较大主动收缩(MVC)表示。√动力测试:有控制、良好姿势、全范围关节活动完成的动作所对抗的较大阻力,测定值为特定肌肉或动作的特异指标。
②肌肉耐力测试:给定频率、重复抗阻力动作的次数,如蹲起次数。测试中肌肉耐力的度量应能综合阻力、时间和重复次数3个指标。
3.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的测量
包括职业、业余时间、出行往来、家务等各类劳动。
常见测量方法包括能量消耗、行为观察、机械和电子装置监测、问卷调查、间接观察、职业分类、参与的运动项目等。
①问卷调查:问卷可分为自填和访谈形式,在一些人群调查中还经常采用集体讲解和个别指导结合的形式组织问卷调查。静坐时间包括在工作单位和家中,坐在办公桌前,电脑前,坐着或躺着看电视,拜访朋友,看书,乘车等的时间。
②日志记录: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一天中各种体力活动的情况和时间,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总的体力活动水平,如以15分钟为一段,逐段记录所从事的活动。
③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计算:记录一日的活动,根据代谢当量计算一天的能量消耗。
④仪器测量:心率表、计步器、加速仪(可同时收集动作强度信息、根据移动的加速度折算出总的运动量)等仪器测量。
运动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指导开展合理运动,提高机体代谢能力,降低疾病风险,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1.运动前的体格检查:病史、血压、脉搏、关节等一般检查,必要时有心电图、胸透和实验室检查等。
2.有关信息的收集
(1)既往身体活动水平评价。
(2)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运动风险测试与体适能水平。
(3)兴趣。
(4)运动禁忌症:如有中等以上程度骨质疏松的患者禁忌跳绳运动,因其易在突然冲击或意外中发生骨折。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进行过度用力以及憋气的运动项目。
(5)运动环境:根据就近的环境条件选择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和太极拳等;有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的情况下,还可选择游泳、球类或健身器械等。
(6)运动指导需求:年老体弱者有人陪伴运动可以减少发生意外的危险。
3.运动内容与运动量
(1)对于普通成人,推荐每周至少完成大肌肉群参与的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每周累计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中等和高等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
(2)同时,每周2~3天进行大肌肉群参与的肌肉力量练习,每次15~20分钟。其他柔韧性练习和平衡练习等功能锻炼,也应每周进行2~3次。并且,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少静多动,减少久坐不动行为。
4.运动进度: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应循序渐进。运动进度取决于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年龄和运动训练目标。
1.体力负荷与运动反应:运动疲劳、恢复和适应是机体运动反应的三个关键环节。
2.运动计划调整
3.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再评估: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需要定期对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进行再评估。
运动时和运动后发生的疾病,如运动外伤和急性心血管事件,运动本身可以是一个诱发因素,也可以是一个致病因素。常见的运动伤害是外伤,主要为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和肌肉组织损伤。急性心血管时间造成的损害对健康和生命威胁更大,但实际发生率很低。
1.运动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大多数与运动有关的意外伤害都受到身体的内在承受能力与外部体力负荷量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把握体力负荷的度是预防运动伤害的关键,这里“度”包括运动强度、时间、频度和进度的综合考虑。
2.运动意外伤害的预防和自我保护: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体身体条件制定的运动锻炼强度、时间、频度和进度的计划,以及为了增加锻炼的安全有效,对运动前、中、后作出相应的自助和医学监督的安排和措施,多数中低风险的运动锻炼者预防措施主要靠自助的方式实现。
3.运动意外伤害的风险和促进健康的效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日常缺乏运动锻炼的人更容易发生运动外伤。适度的体力负荷,增加了身体抵御骨关节系统伤害的能力;缺乏运动锻炼,肌肉无力充分吸收关节承受的负荷,使关节本身受力增加,加速了关节软骨磨损,是关节损伤的重要原因。
合理的运动计划可以改变冠状动脉的功能,降低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而不是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必然原因,身体活动和健身锻炼可以更多的降低发生各种心血管意外的长期风险。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上海金山区健康管理师培训上海金山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