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中的心理素质并非天生,而是通过 “理论学习 - 场景模拟 - 实战复盘” 的循环训练逐步构建。从业者需像锻炼肌肉一样刻意训练心理技能,同时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理解、机构心理辅导),才能在一次次与死神的交锋中,既保护他人,也守护内心的完整。
成为应急救援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1. 应急救援基础概念
突发事件分类:了解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事故灾难(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原则。
应急管理体系:掌握**应急救援组织架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预案体系(**、地方、企事业单位预案)的运作机制。
救援伦理与职业规范:明确救援人员的职责边界、保密原则、生命优先准则及心理调适方法。
2. 急救医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常识: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功能、生命体征(心跳、呼吸、血压等)的正常范围及异常判断。
伤病员评估方法:学习 “ABC 法则”( airway 气道、breathing 呼吸、circulation 循环)和检伤分类标准(如 START 检伤法),快速判断伤势轻重。
1. 现场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掌握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标准流程,以及 AED 的使用时机和操作步骤。
创伤救护:
止血:学习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带使用(**四肢)等方法;
包扎:掌握头部、胸部、四肢等部位的绷带 / 三角巾包扎技巧;
固定与搬运:使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掌握单人 / 多人搬运伤员的正确姿势(如脊柱损伤的轴向搬运)。
常见急症处理:如中暑、休克、癫痫发作、溺水、中毒(食物中毒、化学品中毒)等的现场急救措施。
2. 灾害救援技术
火灾救援:了解火灾逃生路线规划、灭火器分类(ABC 类、二氧化碳等)及使用方法、破拆工具(斧、锯)的操作规范。
地震与建筑坍塌救援:学习 “生命三角” 原理、废墟搜索技巧(声波探测仪、搜救犬配合)、支撑加固(千斤顶、木方)防止二次坍塌。
水域救援:掌握救生衣穿戴、绳索救援(抛绳包、横渡系统)、舟艇驾驶基础及溺水者打捞注意事项。
有限空间救援:识别密闭空间(地窖、下水道)的危险(缺氧、有毒气体),使用气体检测仪、通风设备及全身式安全带进行救援。
3. 应急通信与资源管理
通信工具使用:对讲机频道设置、卫星电话拨打流程,以及利用信号镜、烟雾等进行紧急求救。
物资调配:根据灾情估算食品、饮用水、医疗物资的需求量,协调运输与分发。
1. 装备操作与维护
个人防护装备:穿戴防化服、消防头盔、防滑靴等,了解不同装备的适用场景(如防化服用于化学品泄漏)。
专业救援工具:液压破拆工具(剪扩钳)、绳索救援系统(八字环、上升器)、热成像仪的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2. 场景化救援演练
多灾害场景模拟:通过模拟地震废墟、火灾现场、交通事故现场,练习团队协作(指挥、搜救、医疗、后勤分工)。
心理抗压训练:学习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应对遇难者家属情绪疏导等场景。
从事紧急救援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压力耐受能力:在崩溃边缘保持理性
1. 急性压力下的认知稳定性
案例:地震废墟中,余震预警响起时,救援人员需在 10 秒内判断是否撤离 —— 优秀救援者的心率波动幅度(如从 80 次 / 分升至 120 次 / 分)显著低于普通人,且决策失误率降低 40%(源自《职业心理学》2023 年研究)。
神经机制: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抑制能力更强,能避免 “战或逃” 反应导致的思维僵化(如呆立原地或盲目奔跑)。
2. 长期高压环境的心理韧性
连续 72 小时搜救作业后,需通过 “心理换挡” 机制切换状态:如利用用餐间隙做 5 分钟正念呼吸(专注于呼吸节奏),防止压力累积引发认知能力衰退。
二、情绪调节能力:在惨烈场景中保持克制
1. 共情与情绪隔离的平衡艺术
正向案例:处理遇难儿童遗体时,专业救援者会短暂共情家属痛苦(维持人道关怀),同时启动 “认知解离”(告诉自己 “此刻我的哭泣无法拯救生命,高效作业才是对逝者的尊重”)。
错误示范:新手常因过度共情陷入情绪崩溃,导致工具操作失误(如剪断支撑结构的绳索)。
2. 负面情绪的转化技巧
采用 “情绪标签法”:当目睹惨烈场景感到恶心时,在内心默念 “这是正常的生理保护反应,我的身体在提醒我注意安全”,减少自我批判。
应急救援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成为一名高效的应急救援员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长春优路教育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