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998-6158

点击此处免费预约试听课程»

常见问题
学习资讯
师资介绍
学习资讯

财务分析告诉你生产前如何做产品决策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说,使用者无法使用的财务分析报告都是无用的。

作为财务部门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主要是提供给企业经营者使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撰写的角度却是投资者或者*府,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分析报告会被企业管理者嗤之以鼻的原因。

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决策是决定的意思,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

当然,在决策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非经济因素。即要注意将各种可计量因素与不可计量因素、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所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使主观判断与客观经济情况相适应,尽量避免决策的失误。

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得出财务在做决策分析时,*满足:

1.企业自身的核算准确;

2.所有的数据*建立在同一个标准的基础上;

3.*以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在品种决策中,经常以成本作为判断方案优劣的标准,有时也以边际贡献额作为判断标准。

一、生产哪种产品

企业有剩余的产能可供使用,在有几种新产品可供选择时,一般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进行决策。

在运用边际贡献分析法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边际贡献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二)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首先应计算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减专属成本后的余额),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或边际贡献)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K 公司增加一个新产品B、C产品,资料决策K公司应该开发生产A、B、C三种产品中的哪种新产品。

没有专属固定成本,按剩余生产能力所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大小比较,应该选择开发生产B产品96 000元;但是有了专属固定成本后,应该比较剩余边际贡献总额,应该选择开发生产 A 产品。

二、亏损产品的决策

亏损产品是指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的销售收入小于销售成本的产品。对于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需要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

这时候需要分为,生产能力无法转移和生产能力可以转移进行分析。

 

(一)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时。

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是指当亏损产品停产后,闲置下来的生产能力无法被用于其他方面,即不能转产,也不能将有关设备对外出租。

决策思路:只要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大于0就应该继续生产,因为停产亏损产品不但不会减少亏损,反而会扩大亏损。

(二)生产能力可以转移时。

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边际贡献额,并不意味着该亏损产品一定要继续生产。如果存在更加有利可图的机会,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边际贡献额,那么该亏损产品应该停产。

决策标准:只要转产产品的剩余边际贡献总额大于亏损产品的剩余边际贡献总额,就应停产亏损产品。

在转产决策中,转产的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大于亏损的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就应做出转产的决策。

三、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由于所需零部件的数量对自制方案或外购方案都是一样的,因而这类决策通常只需要考虑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的成本高低,在相同质量并增加及时供货的情况下,就低不就高。

影响自制或外购的因素很多,因而所采用的决策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笔者一般采用增量成本分析法。

(一)自制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

在由自制转为外购,而且其剩余生产能力不能利用的情况下。

决策思路:自制单位变动成本高于购买价格时,应该外购;自制单位变动成本低于购买价格时,应该自制。

K公司生产产品每年需要零件1 000 件,该公司现有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自制,并且可以达到外购的质量。由车间自制时每件成本为100元,其中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单位固定成本为40元。现市场上销售的零件价格为每件70元。该公司应该自制还是外购?

思考:此时自制不增加固定成本,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就是自制方案的单位增量成本。由于自制单位变动成本60元小于外购单位价格70元,所以,应选择自制。

每件零配件的成本将降低10元,总共降低10 000元。

但如果停产外购,则自制时所负担的一部分固定成本(1 000×40)将由其他产品负担,扣除因买价低于自制单位变动成本而节约的成本,此时企业将减少利润:(1 000×40)-(100-70)×1 000=10 000(元),也就是说自制比外购增加利润10 000元,所以应该自制。

(二)自制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

在企业所需零配件由外购转为自制时需要增加一定的专属固定成本(如购置专用设备而增加的固定成本),或由自制转为外购时可以减少一定的专属固定成本的情况下,自制方案的单位增量成本不仅包括单位变动成本,而且应包括单位专属固定成本。

如果停产外购,则自制时所负担的一部分固定成本(1 000×40)将由其他产品负担,扣除因买价低于自制单位成本而节约的成本以及自制需要增加的专属固定成本,此时企业将减少利润。

(三)外购时有其他收入的决策

*把其他收入或转产产品的边际贡献额作为自制方案的一项机会成本,并构成自制方案增量成本的一部分。这时,应将自制方案的变动成本与其他收入(或转产产品的边际贡献额)之和与外购成本相比,择其低者。

(四)不分配采购费用的决策

在前面的决策中,采购费用、储存费用等,忽略不计或分配计入单位变动成本。但是,采购费用通常更接近于固定成本,可以将此类费用单独予以考虑。

思路:应先计算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的总成本,然后再加以比较,择其低者。在计算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总成本时,既要计算基本费用(包含:自制中的生产成本、外购中的购买价格),又要计算附属费用(包含:自制中的生产准备费用、保管费用等,外购中的订购费用和保管费用)。

四、半成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当半成品可以对外销售时,存在一个产品加工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决策思路: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大于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成本,则应进一步加工为产成品出售;反之,则应以进一步加工前的半成品销售。

注意:进一步加工前的成本与决策无关,在此不用考虑。

K公司每年生产、销售A产品 1000 件,每件变动成本为50元,售价为100元。如果把A产品进一步加工成B产品,售价可提高到150元,但单位变动成本需增至80元,另外需发生专属固定成本1 000元。

K公司是直接销售A产品,还是将其继续加工成B产品再销售?

思考:差异收入=(150-100)×1 000=50 000(元)

差异成本=(80-50)×1 000+1 000=31 000(元)

由于差异收入50 000元大于差异成本31 000元,因而进一步加工是有利的。

注意:单位固定成本在计算中未予考虑,因为这一部分固定成本加工前、加工后均存在,属于与决策无关的沉没成本。  

学校联系方式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唐山恒企会计培训学校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