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998-6158

点击此处免费预约试听课程»

常见问题
学习资讯
学习资讯

社教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技巧有哪些

社教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技巧有哪些

一、巧用叙事结构,增强节目趣味
 

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通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而故事如何叙述才会生动有趣,这不仅取决于故事内容本身,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叙述方式。同一个故事,运用不同的叙事结构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巧用叙事结构将会制造故事高潮,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所谓叙事结构,可以被视作一种框架结构,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或主观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1]纵观国内社教类电视节目,其叙事结构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平列叙事结构与渐进叙事结构。
 

(一)平列叙事结构
 

平列叙事结构,是指节目的内容版块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空间关系的结构形态。从平列结构的内容版块之间关系看,又可以大致细分为并列式、连接式和剖面式等几种具体的叙事结构。
 

并列式平列叙事结构,即版块之间是平行、并列或者对列关系的一种叙事结构。例如,央视社教片《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共分为“刘心武谈红学”,“贾府婚配之谜”,“秦可卿抱养之谜”等61个章节,尽管每个章节都是围绕名著《红楼梦》展开的叙述,但各章节间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呈平行递进状态,即使观众错过了上集内容,也不影响他们收看本集内容。
 

连接式平列叙事结构,即节目版块之间具有一种相互连接的时空顺序的联系。例如,央视《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狮子家族》的节目就运用这种叙事结构讲述了狮子从幼年到青年、壮年直至老年的成长故事,通过狮子成长中的不同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叙事版块,这些版块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开来,彼此在结构上相互独立,在内容上相互承接。
 

与从纵向关系展现生活的连接式平列叙事结构不同,剖面式平列叙事结构是以横向关系来展现生活的,它往往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将同一时间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事件展现出来。如央视社教片《讲述》中一期名为《回家》的节目就运用了这种叙事结构,节目主要讲述了幼年时被拐卖的崔健东寻亲成功后回家的故事,节目在崔建东回家路上这一段通过剖面式结构分别介绍了寻亲志愿者李静芝和主人公崔建东的故事,通过平行蒙太奇向观众讲述了这两个人物的悲惨遭遇。
 

(二)渐进叙事结构
 

渐进叙事结构,是指节目中各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切入,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时间、空间以及程度关系的一种结构。根据线索的数量,渐进叙事结构又可分为单线式和多线式两类。
 

单线式渐进叙事结构,是指用一条线索贯穿节目始终的一种叙事结构,如央视社教片《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与狼为伴》的节目讲述了“狼人”肖恩的经历,节目完全以肖恩的行踪为单索,真实讲述了他与狼群相处的各种惊险故事,充满了强烈的纪实性与真实感。这种叙事结构虽然没有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却立足于一人一事,以跟踪的形式记录下主人公历险的过程,通过人物遭遇的未知性与突发性制造故事的高潮。
 

多线式渐进叙事结构,是指节目同时采用若干条线索进行叙述的一种结构形态。例如,《探索与发现》栏目中《乡村谜案》这一期紧紧围绕家禽被害的谜题展开叙述,而“查找真相”和“解决问题”就成为了这期节目的两条重要叙事线索,人们的思维也随着这两条线索而逐渐展开。
 

二、设置悬念,吸引受众观看
 

“悬念是指作家或导演在处理情节、设置冲突、展示人物命运时,利用观众对未来剧情(影片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和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做的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2]在电视节目中设置悬念,可以增加节目的神秘感与趣味性,使受众在悬念逐渐被揭开的过程中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快感,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社教类节目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制造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按照悬念在社教类节目整体叙事结构中的不同作用,可将其分为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
 

结构性悬念是贯穿电视节目始终的总体悬念,是大悬念。其主要作用在于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突出节目的总体构思,揭示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社教类电视节目往往在节目预告和导语中通过问题设置悬念,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而观众想要知道答案,就*认真收看节目。因此,节目开始的问题至关重要,它能够吸引观众锁定节目。

例如,央视社教类节目《讲述》中一期名为“乡村谜案”的节目就仅扣“谜”字大做文章,节目开头的内容提示就设置了“某地出现家禽离奇死亡”的问题情境,继而抛出“谁会是幕后真凶?”的震撼问题。节目通过这个问题成功制造了故事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兴奋性悬念通常是小悬念,诸多的小悬念在节目中起到铺垫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提高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由于观众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一旦问题被解决或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观众就可能失去耐心从而切换节目。因此,社教类节目需要兴奋性悬念来保持观众的兴奋。社教类节目通常将内容划分成若干单元,根据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制造小悬念,这就增加了观众对节目持久的关注。例如,在《乡村谜案》这期节目通过安插 “有毒食物是幕后真凶吗?”“瘟疫是罪魁祸首吗?”“是村民口耳相传的鬼怪作乱吗?”等小问题成功设置了兴奋性悬念。这些间断出现的兴奋性悬念总是在观众兴趣的低谷期即时出现,将故事引向新高潮,让观众逐渐冷却的血液瞬间沸腾。
 

三、注重细节刻画,展现艺术魅力
 

影视界有句俗语:“故事好编细节难”,这充分表明了细节的艺术价值。好的故事框架,需要丰富的细节来建构。细节刻画就是通过细节的描摹、状写和展现,从而使人物的形象丰满,事件的过程清晰,故事的主旨鲜明。社教类节目为了使画面更具震撼力,思想更具感染力,对一些镜头进行细节放大,使电视观众从细微处收获内心震撼,在平淡中掀起情感波澜。生动的细节刻画不仅能够塑造出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还能极大的提升故事的思想主旨,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节目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的细节刻画
 

刻画人物细节的镜头有很多,比如人物的脸部表情、动作姿势……这些人物细节的刻画,不仅塑造了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将人物内隐的复杂心理生动直观地展现给了观众,丰富了故事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央视《讲述》中一期名为《留下眼睛守护你》的节目就以人物的情感为主线,大量使用细节刻画人物,表达人物的复杂心理。节目中病危母亲微微颤动的手,迷茫失望的眼神,怜惜儿子的泪水等细节的放大也含蓄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节目即时捕捉这些平时不易察觉的细节,并对它们进行艺术性地放大,不仅渲染了节目的感人氛围,而且从细微处打动观众,使观众化悲痛为行动,用更多的爱去关心、同情这对母子,极大地深化了节目的思想主旨。
 

(二)故事环境的细节呈现
 

一些刻画环境的细节往往比解说词更好地交待了故事的时间与地点,有的甚至还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青蛙的同期声是故事发生在夏季的潜台词,门上锈迹斑斓的铜锁很好地诠释了此屋已无人居住的事实。这些看似平淡,可有可无的细节却是故事的之笔,它们用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观众去品味、思考,让观众体会细节的艺术魅力与所要表达的思想高度。例如《留下眼睛守护你》中吊瓶里下滴的药水不仅交代了病危母亲住院治疗这个事实,同时还通过药水下滴的细节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命正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一下子就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那根弦,于是观众同情与怜惜的心情与节目所要建立的情感基调达到了契合。
 

四、借用情景再现,增加节目可视性
 

“情景再现”主要是指通过影视手段将已发生过的事件重新呈现出来的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它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身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地再现在观众面前,能够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可视性。 此外,“情景再现”还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现场素材的缺憾。如今,这种表现手法也被社教类电视节目广泛使用。例如,央视《探索与发现》中一期名为《红楼疑案》的节目就多次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故事性更强。节目通过某地老人自家墙上的古诗引出了一段“红楼疑案”,节目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了老人如何发现墙上的诗以及发现后如何处理等故事,弥补了缺失影像素材的遗憾。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现场,既避免了单纯讲述的枯燥无味又巧妙地将故事背景、*定等节目信息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传达给受众,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
 

“情景再现”是建立在确有其事的基础之上,虽然人物、环境都是模仿和导演摆布的,但所报道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绝不是媒体对于一件客观事情的不客观的演绎。因此,只要情景再现的内容是真实的,这种方式就不会影响社教类节目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五、善用声音艺术,渲染情感氛围
 

电视艺术中的声音已不是纯粹的自然声音了,而是经过艺术家选择的声音,一种以再现方式出现的具有表意的象征性符号,所以既是纪实的也是写意的。声音语言包括音乐、人声和音效,其中音乐语言中的背景性音乐是一种稳定的、说明性的描述性音乐,社教类节目合理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渲染故事的情感氛围,加强表达效果。此外,主持人个性化的口播与解说就像是调味剂使得节目更加有味,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一)节目背景音乐
 

“电视节目的背景音乐*依据特定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身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与电视画面、有声语言、音响等有序地相结合,并做到互渗互补,还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3]。恰当的背景音乐能够辅助节目的表述,激发观众的感性细胞,使观众在音乐的美感中深刻体会节目的深意。背景音乐还是一个煽情能手,它能通过不同的节奏与风格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以故事化叙事方式走红的当代社教类节目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节目根据故事的主题、内容、以及节奏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渲染情感氛围。例如,《留下眼睛守护你》这期节目就比较多地运用了煽情的音乐,使观众在凄美的音乐声中深刻体会到一个病危母亲疼爱儿子的感人故事,渲染了故事的悲伤氛围。
 

(二)知性口播与个性解说
 

《新闻学大辞典》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广播电台、电视台中心以某一个人的身份在话筒前或摄像机前主持某个节目的串联人,处于节目的主导地位,是某个节目制作群体的中心人物。其特征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临场发挥的才能。”然而,早期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基本上只是单纯地播报和串联节目内容,很少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缺少个性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思想、擅点评的主持人越来越受青睐。于是,社教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悄悄发生了变化,他们少了一份正襟危坐的呆板,多了一份平易亲和的灵动;淡化了循规蹈矩的播报,增加了独到深刻的点评;改革了传统的节目串联方式,创造了故事化的叙事口吻。

总而言之,当代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他们不仅能够用抑扬顿挫的解说与点评发表观点,还可以借助生动的肢体语言传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例如,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就是凭借讲演者声情并茂的演讲与独到深刻的见解而吸引了众多电视观众,无论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节目的主持者都是通过自己对名著的研究与理解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个性思维与独到见解深受大众的欢迎。
 

【社交类电视节目策划技巧】
 

巧用影视结构,制造故事高潮
 

所谓影视结构,是“影视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运用电影思维――主要是蒙太奇思维,对动作等诸种艺术元素进行的有机的组织和安排”。③影视结构通常包括戏剧式、散文式、心理式和小说式这四类。
 

戏剧式影视结构的巧用。“所谓戏剧式影视结构,又称传统式电影结构,是指按照戏剧冲突去结构影片,制造一连串的矛盾冲突。它移植戏剧手法中的悬念、突变、巧合、分场分段。全剧看来整体有起伏,每场戏也有起伏,故事紧凑。”④例如,央视《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狮子家族》的节目就采用了这种叙述结构。故事设计了几组矛盾,这些矛盾扣人心弦,充满了突变、巧合与悬念,还时不时出现闪回、插叙的叙事手段。

散文式影视结构的巧用。“散文式影视结构是日常生活元素的聚合体,它让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去推动冲突的进程,摆脱戏剧式结构的要求,不以冲突去结构,不写冲突的过程,不集中几个大的场面去结构,一般都有一条情节的链环,从一人一事谈起,以造成中心事件的原因贯穿全片”。⑤散文式结构的叙事方式强调纪实性,自然真切,引人深思。例如,央视《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与狼为伴》的节目讲述了“狼人”肖恩的经历,节目旨在教育人们要遵循自然界规律,了解并尊重各类生物的生存法则。这种散文式的叙事结构虽然不像戏剧式结构那样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却立足于一人一事,以跟踪的形式记录下主人公历险的过程,人物遭遇的未知性与突发性同样能够制造出故事的高潮。
 

心理式影视结构的巧用。“心理式影视结构是指打破以现实事件顺序发展的逻辑,借鉴小说中依据人物的意识活动来进行结构的方式。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交叉去表现,追求叙述的主观性和心理性。根据人物的心境变化,用回忆倒叙的‘闪回’形式”。⑥例如,央视《我的健康我做主》中一期名为《不完整的女人》的节目,就通过这种影视结构讲述了一位遭遇乳腺癌切除手术的女性是如何成功走出心理阴影,重获新生的心路历程。节目通过患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路历程教育广大电视观众珍爱生命、珍惜亲人,也鼓励了一些有相似遭遇的人们能够像主人公一样成功走出心理阴霾。这种叙事手法因为真实复杂的人物心理而引人入胜,引领观众逐步进入故事高潮。
 

小说式影视结构的巧用。“小说式影视结构主要是指以叙事因素构成的较单纯的结构。它不以紧张的冲突去吸引观众,而是以对人物亲切、生动、细致的描写去渲染人物感情,激发观众的情绪,以刻画人物感情的细微变化为目的,通过人物感情的一个个场面的积累将剧情推向高潮”。⑦一些以人物为主题的社教类节目通常采用这种结构来叙述故事,节目更加关注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注重人物表情、举止等细节的刻画,从而满足观众的移情心理,使故事更加生动饱满。例如,央视《讲述》中有一期名为《留下眼睛守护你》的节目就以人物的感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患有肝硬化疾病的年轻母亲在离开人世前的一个心愿――把自己的眼角膜捐赠给别人。节目紧紧围绕主人公临终时的心愿展开,故事一波三折,催人泪下。
 

借用情景再现,丰富电视画面
 

“情景再现”多用于纪录片中,这种报道方式已经被非常广泛运用于电视媒体的报道中,许多电视节目纷纷效仿。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也顺应时代潮流,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故事背景或弥补缺失的素材。“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它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身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般地再现在观众面前,能够极大地丰富电视画面,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可视性。此外,“情景再现”还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现场素材的缺憾。例如,央视《探索与发现》中一期名为“红楼疑案”的节目就多次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使画面更加丰富、故事性更强。
 

“情景再现”建立在确有其事的基础之上,它所根据的事实都是当事者或者知情人所提供的客观事实,所报道的事情也是真实发生过的,而绝不是媒体对于一件客观事情的不客观的随性和忘情的演绎。媒体在运用“情景再现”这一手法时,虽然人物、环境都是模仿和导演摆布的,但反映的事实是真实的。{8}因此,只要情景再现的内容是真实的,这种方式就不会影响社教类节目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擅用声音语言,营造故事氛围
 

擅用背景音乐营造情感氛围。恰当的背景音乐能够辅助节目的表述,激发观众的感性细胞,使观众在音乐的美感中深刻体会节目的深意。背景音乐还是一个煽情能手,它能通过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风格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舒缓优雅的音乐能使观众沉醉于江南水乡的诗意中,俏皮滑稽的音乐使观众游玩在轻松愉悦的乐园中,紧张恐怖的音乐又使观众仿佛行走于惊险刺激的峭壁间。以故事化叙事方式走红的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节目根据故事的内容、节奏以及情感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渲染故事氛围。例如,《留下眼睛守护你》这期节目就比较多地运用了煽情的音乐,使观众在凄美的音乐声中深刻体会到一个病危母亲疼爱儿子的感人故事,渲染了故事的悲伤氛围。
 

知性口播与个性解说营造故事氛围。节目主持人通常有以下几种主持形式:播报式、播讲式、串联式和主持式。前两种类型的主持人只是简单地播报节目,他们由于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而不能自由发表观点。“串联式主持人”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发表部分自己的观点,但是“自由空间”有限。只有“主持式主持人”才是符合严格定义的国际通行的节目主持人,他们直接策划,采编播一体,在规定的时间里报道事实,加以评论,进行分析。这类主持人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早期的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基本上是前两种形式的主持风格,他们只是单纯地播报和串联节目内容,很少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缺少个性思考。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思想、有个性、擅点评的主持人越来越受大众的青睐。于是,社教类节目中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悄悄发生了变化。他们少了一份正襟危坐的呆板,多了一份平易亲和的灵动;淡化了循规蹈矩的播报,增加了独到深刻的点评;改革了传统的节目串联方式,创造了故事化的叙事口吻。总而言之,当代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不仅能够用抑扬顿挫的解说与点评发表观点,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传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社教类广播节目如何制作】
 

嘉宾与选题
 

笔者以为,制作“具有人文气质的”社教类广播节目,人文话题的选择以及嘉宾的选择是关键。
 

武汉的科教力量在*位居三甲,拥有众多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具备专业技能的更是人才济济,其中人文科学的研究,学者、成果颇多。
 

武汉自身是一座有着久远历史、创造过璀璨文明的城市。800年的楚文化令人不敢小觑,风起云涌的近现代史更令武汉声名远播。“人文底蕴深厚”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由衷的赞叹和中肯的评价。而*上下5000年的辉煌历史,更有数不尽的文明、文化、人文话题。
 

如此看来,我们具备制作人文节目的大前提:既有用之不竭的人文故事,又有这一领域的学者,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地将两者用广播的手法加以捏合、体现,完成人文节目的制作与传播。
 

人文节目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嘉宾。针对某一话题,嘉宾的知识面如何,对问题的解答、探讨是否有深度,与其他嘉宾、主持人的交流、合作能否表现出他的智慧和魅力,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生动……这些是组成一期人文节目的主体。如果嘉宾天马行空、言之无物,解说难以服众,交谈时反应迟钝、难圆其说,甚至出言不逊,语言凌乱空洞,结果不言自明。
 

所以,嘉宾的选择尤为重要。这需要节目制作者事先对每位嘉宾的学识、个性、观点等有所了解,节目前相互间有较好的沟通和认可。
 

此外,人文节目的制作,需要寻找合适的话题。表面上看这是对话题进行选择,实际上是对作出选择的“人”的要求。笔者以为,较好找制作者自己感兴趣,有所了解的话题入手。之所以要“感兴趣”,是因为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有兴趣去探究、寻访、找出答案,并饶有兴致地将它表达出来。这样做增加了制作者的兴奋度,也避免了节目的无趣。之所以要“有所了解”,则是为了尽量规避制作者自身所储知识的盲区,以免节目“露怯”、“说外行话”,贻笑大方。
 

对于这两点,笔者以为“兴趣”更为关键。尽管我们选择的话题也许从未接触过,但有了兴趣,我们可以自觉地为之“埋头做功课”。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有了好猎手(对某一话题真正懂行的),再有了这杆枪(对这一话题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以便完成与的“专业”对话),我们就可以收获猎物,满载而归。
 

在制作人文广播节目的实践中,笔者获得了两种有效的节目表现形式、类别:一是专题类,一是访谈类。其中,专题类更多体现的是专业人士对某一人文课题的介绍和讲述,访谈类则有较多机会表现媒体人的思考和声音。
 

专题类人文节目的制作
 

笔者曾经做过一期题为《风雨越王勾践剑》的节目。
 

选择“越王勾践剑”作为话题,是因为当年的一则爆炸性新闻:2006年初,北京某位知名考古称“近日购得数把越王剑”,一时间舆论哗然,“越王剑”再次成万人瞩目的新闻焦点。早就听说1965年荆州出土的一柄越王勾践剑是省博的四大镇馆之宝之*,可惜一直没能亲眼所见。那则新闻促使我再次走进省博。就在那次参观中,我惊喜地发现,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竟然就那样,近在咫尺地在同一展厅展出,且两两相对而望。这一意外的布展格局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曾经的对手早已不在,而他们留下的象征着各自身份的剑矛,一柄锈迹斑斑,一柄却寒光依旧。越人高超的铸剑术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这是一柄怎样的宝剑?为什么认定它的主人就是那位鼎鼎有名的越王勾践?勾践剑又怎么会流入楚地?这柄剑是怎么被人发现?当年出土时还发生过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我决定,将这柄“寒气逼人”的越王勾践剑的故事,作为一期人文话题,就沿着那串问号探寻下去,以此揭开楚地当年的那段历史风云,展现湖北深邃的人文。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较终选定两位当年的考古亲历者:考古队队长谭维泗先生、队员陈振裕先生。两位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但思维敏捷,语言生动,且有自己对该文物的理解和分析,对于那次考古经历更是津津乐道,记忆犹新,完全具备节目对嘉宾的要求。接下来的采访工作非常顺利,二位讲述的故事更是精彩。
 

素材准备齐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精巧地拼接”。
 

历史题材的人文类节目,较吸引人的莫过于历史探秘、史实故事和历史人物。这些元素在这柄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身上都有极其精彩的体现:鲜有人知的楚墓考古,令削铁如泥的宝剑出土;抽丝剥茧式的发掘、考证,得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宝剑拥有者竟然就是那位历史人物越王勾践;楚、吴、越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宝剑较终流入楚地;一切战争都成云烟,曾经的敌手之剑如今同室展出,令人唏嘘、沉思。按照这条思路和逻辑,作者运用亲历者口述(交替拼接、补充讲述)、历史情景再现(用声音还原场景)、旁白推进故事发展、音乐营造气氛等广播手法,将采访素材精当地“拼接”在一起,有序且有趣。一期精彩的人文节目就此完成。
 

“讲离奇故事,展精彩历史,发思古幽情。”人文节目的特质与作用,在这期《风雨越王勾践剑》节目中展露无遗。该节目受到各界专业人士和广大听众的广泛好评。
 

访谈类人文节目的制作
 

与专题类有所不同,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既是节目进程的掌控者,又是参与话题的探究者,它需要主持人对某一人文话题有足够的思辨与把控能力。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对其儿子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基于访谈节目的特点,主持人要想真正驾驭好某一话题的访谈、讨论,*在平时有所积累,要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查阅资料、消化吸收,较好能有自己的看法。
 

除此之外,就是寻找合适的访谈嘉宾,与其充分、深入地沟通、交流。这当中,寻找合适的嘉宾,与嘉宾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这样做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一,对前期的资料准备中遇到的问题请帮助解答,有益于主持人尽快正确掌握知识重点,达到“”的目的。第二,对访谈嘉宾的学术观点、语言习惯、思辨能力等有大致的了解,有益于在直播节目中激发出嘉宾的较佳状态和精彩表现。第三,针对性地准备直播提纲,确定讨论、交锋的细节。
 

笔者曾策划了一期题为“七夕源头在郧西”的人文访谈节目(直播)。通过平时的积累和“临阵磨枪”的充电(当然笔者更提倡扎实的知识积累,货真价实的知识储备),以及与节目嘉宾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学习,完成了对该话题的初步掌握,并与嘉宾共同制定了节目的直播提纲。
 

因为主持人的提问“给力”,嘉宾兴致极高,解答有故事、有依据,交谈中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感性的抒怀,节目张弛有度,节奏把握较好,30分钟的节目一气呵成,流畅生动且不乏学术深度,收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社交类电视节目叙事方式】
 

1、叙事结构一般有哪几种形式
 

社教类电视节目常常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观众注意,从而达到宣传知识,教育受众的目的。故事的叙事结构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观看兴趣,选择合适的叙事结构,让故事更有层次感,更加生动有趣,是提高收视率和观众兴趣的重要途径。社交类电视节目主要包括两种叙事结构,一种是平行叙事结构,另一种是渐进型叙事结构。
 

1.1 平行叙事结构
 

平行叙事结构是指电视节目中的叙事内容或板块保持平行的状态,各板块和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互不干扰。根据其板块和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又可将平行叙事结构分为连接型叙事、并列型叙事和剖面型叙事。
 

连接型叙事是指节目板块之间存在时间顺序发展的联系。此种类型在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较为常见。通常在讲述某种动物的生活状态时,常常从其幼年开始叙述,按其年龄分为不同的成长板块,依次讲述不同时期动物的成长环境和自然对其生活的影响,通过科学地讲解自然、动物习性及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叙事中吸引观众注意,使故事具有起伏,从而提高观众兴趣,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并列型叙事是指各板块之间存在平行的关系,每个板块都属于同一个主题,但各板块之间的影响不大。例如在晋中广播电视台的《廉政聚焦》节目中,对清廉典型人物故事的讲解就运用了并列型叙事结构,在各期节目中,主持人选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勤廉人物进行讲述,通过对人物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的全面概述来得出答案。每一期的节目内容均与树标杆、学典型相关,均有着相同的宏观主题,但各期节目之间互不干扰,联系不大,若观众未观看上个板块,也不会对观看造成干扰。
 

剖面型叙事结构主要是以蒙太奇的方式进行叙事,通过平行结构来加强对节目主题的升华。如在晋中广播电视台《警钟再次敲响》教育片中,就是通过叙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事实,并平行讲述与当事人事发紧密联系的人物及事件,来突显当事人的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的偏离错误等。
 

1.2 渐进型叙事结构
 

渐进型叙事结构主要是指节目中各板块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节目内容将会呈现出递进和深化的关系,各板块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或时间关系,若变换关系则会严重影响宣传效果和内涵的表达。
 

渐进型叙事结构主要包括单线型和多线型的叙事结构。单线型叙事结构只有一条线索,如在《人与自然》中,《与狼为伴》里以狼人肖恩的日常生活状况为整体线索,讲述肖恩与狼群之间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自然规律和物种之间的生存法则。整个故事真实感人,提高观众的兴趣度。多线型叙事结构是指采用多条线索进行叙事,在《人与自然》中,《狮子家族》这期节目中就以狮群与天敌水牛的决斗和母狮与其8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为双向线索进行叙事。
 

2、情景设置要兼顾科学性与气氛烘托
 

电视与广播相比,拥有画面感,使受众从单纯的听觉接收向视听接收的方式转变。在社交类电视节目中,更加注重对情景的展现,使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晋中广播电视台《政法时空》节目中摄制组事先会在事情的发生地进行采景,前期对事情相关人物进行采访,并拍摄相关的画面,以便为观众提供更真实的画面感。另外,在此节目中还会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通过相关人物的语言叙述,结合人物演绎,还原事情的经过,使观众能直观了解节目的背景,便于节目内容的展开。但值得注意的是,社教类电视节目的情景再现都是对真实发生事情的客观演绎,不违反教育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在情景设置中,社教类节目还特别注重背景音乐对观众情绪的影响。在情景展现过程中,社教类电视节目将电视画面、人声与音乐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通过讲述者的个性化解说或主持人理性的解说、同期声等,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高观众的兴趣,同时为观众提供理性的思考方向;而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加入适宜的背景音乐,让背景音乐与画面、人声、音效等达到互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观众的情感,烘托气氛,使观众与电视节目达到共鸣,提升节目效果。
 

3、内容展现要以细节增强感染力
 

在晋中广播电视台《晋中零距离》《晋在眼中》节目中往往会穿插一些节目预告或宣传片,以达到设置悬念的目的。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会抛出许多疑问,这些疑问不仅能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能直接影响观众的思维方向,使观众按照节目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提高节目收视率。
 

社教类节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观众进行宣教,因此节目中常常会运用细节处理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如在《讲述》中,节目对主人公的日常进行描述时,常常运用人物面部、动作特写,或对故事环境进行刻画,以此向观众传达人物内心状况和情感状态。通过细节的描绘,能使观众对这些画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更能渲染节目气氛,深化节目主题。



学校联系方式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济南火星时代教育济南室内设计培训济南IT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