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998-6158

点击此处免费预约试听课程»

常见问题
学习资讯
学习资讯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一般来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因素能否相互协调。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二)群体的基本特征

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一)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二)非正式群体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的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三)课堂气氛

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学校联系方式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北京朝阳区健康管理师培训北京朝阳区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