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想象的分类教师资格
深度剖析想象的分类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普通心理学也会出现大量的选择题,尤其是整个认知过程是重点,今天带领大家一起梳理一下认知过程中的想象这部分知识点。相信对于大家备考会有帮助!
首先是概念。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这大家要把想象和表象进行一个区分。表象是事物不再眼前,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原封不动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想象多了一个加工的过程,是创造新形象。
接下来重点来介绍一下想象的分类。、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无意想象和有意向想。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通常大家记住核心词“一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如一看见天上的白云,就想起棉花糖。典型的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端形式。比如“庄周梦蝶”。关键是没有意识的参与。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者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是创造水平较低。它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同时离不开词语的组织作用。再造想象的核心词是创造水平低,现实中存在的,比如作为读者,你读到鲁迅小说中祥林嫂,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画面。这是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人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创造想象的核心词是创造水平高,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比如是作者鲁迅在构思祥林嫂人物形象时候,头脑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这个创造想象。作答选择题的时候一定看清楚题目给的是作者还是读者。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这里包括神话人物。比如说读《西游记》,你头脑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我们这时候选择再造想象。比如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候头脑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我们叫创造想象。如果题目中没有提作者还是读者,我们直接选择幻想。
这里幻想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理想。另一类是空想,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 是不能实现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空想。比如,你考教师资格证想当一名教育家。这个可以是理想。但是你想通过考教师资格证当*主席,这个就是空想了。
在这里有个知识点有争议,关于白日梦,有不同版本的教材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心理学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和《现代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这两本书中明确提到白日梦属于无意想象。《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版彭聃龄和《心理学导论》梁宁建这两本书写的白日梦属于幻想里面的空想。所以在心理学界存在争议。如果考试出现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有意想象里面的幻想。这个知识点同学们了解就可以。重要的想象的分类,出现选择题不能出错。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重庆合川区健康管理师培训重庆合川区教师资格证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