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998-6158

点击此处免费预约试听课程»

常见问题
学习资讯
学习资讯

教师资格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词多义

教师资格考试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一词多义

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外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拿东西给人或动物吃,读sì,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通假义。

(一)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

词的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较初的意义,如“向”的较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较初意义是兵器,“走”的较初意义是跑等。把这“较初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就是字的本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食”的②③义项。

词的通假义是由于通假而产生的意义。如上文中“食”的④义项。

(二)词义的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隐身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④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学校联系方式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南京鼓楼区健康管理师培训南京鼓楼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