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998-6158

点击此处免费预约试听课程»

常见问题
学习资讯
学习资讯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9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古代音乐史问答题(9

1、什么是“大曲”和“法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

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

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这种音乐形式在唐代的各种音乐中都可见到,如立部伎中的《破阵乐》、清乐中的《玉树后庭花》、胡乐中的《凉州》等。《霓裳羽衣舞》是唐代的歌舞大曲之*,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它是由唐玄宗创作的,又叫“法曲”。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霓裳羽衣曲》即是法曲之中的一首。原作已失传。现存的《霓裳中序*一》是宋代音乐家姜夔从故纸维中发现的商调《霓裳曲》十八阕,并对其中的一段加以填词,名为《霓裳中序*一》。

2、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太常寺是唐代较高的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教坊和梨园则隶属于宫廷管辖。

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乐工要经严格的训练,学习标准极高。通常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核。大乐署的人数较多时达11447人。

2)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lu)薄和军乐的官署。

3)教坊是从*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材,由皇帝直接派专人来管理。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材。

4)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唐代音乐机构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音乐发展的需要,尽管它们的规模、职能各不相同,但却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材,促进了唐代音乐曲发展。

3、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样的两种音乐形式?

由于唐代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在社会的下层,民间俗乐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曲子”和“变文”是当时民间俗乐的主要形式。

“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是前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汉民族传统音乐与从西域传人的音乐在社会上的遗留。它一经流入都市,很快得到市民和文人的喜爱。尤其是到了唐代,曲子更为兴盛,它那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市民百唱不厌,使文人们纷纷填写曲子词,使民间歌手、乐工对其选择、加工、定型。因此,这种新颖的长短句形式逐步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发展。《敦煌歌辞总编》共收入唐、五代的曲子词约1300多首。曲子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子佛教语汇。佛教中“转换旧形名‘变’”,所以佛教塑像、画图均称为“变”。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就称为“俗讲”,所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变文所讲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

1)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等佛教经义的变文,如《昭莲变文》、《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等。

2)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世俗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李陵变文》、《董永变文》等。

目前在敦煌藏经洞仍保存着我国较早的说唱本子。但更重要的是唐代变文在我国民间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4、什么是“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和“十八律”?

“八十四调”是由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袛婆“五旦七调”理论发展而来的。“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旦”意为“均”,是指一个音列的定位。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如以黄钟为宫的音阶称为“黄钟均”或“黄钟宫”。“五旦”是指以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七调”是指以七声音阶中任何一音作主音,又可构成七种不同的调式。“八十四调”理论是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用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可构成七种调式,所得八十四调,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官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由于各代乐律音高标准不同,对“二十八调”的解释有“为调式”和“之调式”两种体系。宋人肯定了“七均四调”的说法,即七均有七种调高,每种调高又有宫、商、角、羽四种调式。清人凌廷堪《燕乐考源》一书认为,“二十八调”应是四均七调,即四均为四种调高,七调为七种调式。现今的一些古老乐种,如西安鼓乐、福建南音、智化寺音乐等多强调四宫的传统。

“十八律”理论是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这六律被称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十八律理论在律学方面的突破,使三分损益律的理论更趋于完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学校联系方式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荆门健康管理师培训荆门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