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目前分为三年和五年两种制度,学习过程结合了理论学习和临床跟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和信任师傅,遵循师傅的指导和教诲,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对待批评与指导。我们要认真做好笔记,整理所学知识和经验。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个人的学习资料和经验总结。要虚心学习,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追求进步。即使师承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学习生涯还在继续,要保持对中医学的持续学习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并有意识地结合现代科学和医学进展,不断提升中医的疗效和适应性。
成为中医师的途径
师承学习三年或五年,考试通过参与实习,实习期满后考取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在师承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签订师承合同,去公证机构做公证,拿着合同和公证书去卫生局登记备案。公证日后满三年申请出师考试,这个考试每年一次由地方举办。出师合格后,会领一个《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接着去医疗机构工作一年,才获得资格去考助理医师考试。助理医师考试通过后,在医疗机构继续工作五年,就有资格考执业医师证了。
报考正规的医学院校或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学专业,接受全面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毕业后,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取得医师资格,注册后可以单独开展执业活动。或者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临床实践满一年,参加**组织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后取得助理医师资格,注册后获得《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在医疗机构继续工作五年后,就有资格考执业医师证了。
中医究竟要怎么学呢
初入门的中医学习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医基础理论课具有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特点,为了加强记忆,学生须每天清晨大声朗读知识要点,通过朗诵理解和背诵关键的名词术语。这样既可使深奥难懂的术语在朗读中得到理解,又可在理解中背诵。事实证明,这是强化记忆的捷径。对于境外汉语非母语的学员犹当采取此法,以摆脱其“不理解内容,又说不出来,背不出来”的困惑。
理不辩不明”。中医基础里的有些理论内容晦涩难懂。学员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是通过网络向有关教师请教,二是要广交学习网友,通过对疑难点进行争论,加深理解。如五行学说认为“金生水”,为什么呢?有的认为“金属高温时熔化为水”;有的认为“金针刺入体内日久转化为体液”;还有的认为“自然界的金属日久会在表面生出水滴或绿色的苔藓”。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按自己的方式记住“金生水”的结论,而且能够理解其原理,扩大知识面,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书本是**好的老师”。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涉及范围广、名词术语多的特点。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将所有名词术语全部解释,这就需要一些学习参考书。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医大词典》、《中医新知识词典》等。也可以订阅报刊杂志,通过广泛阅读启发思维,帮助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重点与次重点、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影响考试成绩。
歌诀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很多内容如果编成歌诀会增强记忆效果,如五行相生、相克顺序可以编成歌诀“木火土金水”和“木土水火金”。十二经脉循行交接顺序,如果编成歌诀或顺口溜,“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则只需记13个字,便可记住其中蕴含10倍以上的信息。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规律,内侧面从前向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从前向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将此简化则为“内侧太厥少、外侧阳少太”等。
中医精髓
中医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时可从“太阳病篇”入手,参考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有助于深入理解条文含义。此外,《金匮要略》重点学习杂病辨证,配合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实践;《神农本草经》结合《中药学》教材,理解药物性味归经。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可以从简单的中医保健方法入手,如艾灸、按摩、拔罐等。通过亲身体验,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中医的效果和作用原理。比如,艾灸足三里穴,能感受到身体逐渐温暖,气血运行更加顺畅,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经络学说和穴位的作用。
若有机会,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学习是自学中医的重要途径。在跟师过程中,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医生的诊疗思路、诊断方法和用药技巧。从**年跟诊抄方,学习如何记录病历、分析病情;到第二年参与病例分析,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再到第三年独立处理常见病症,逐步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少走很多弯路,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精髓。
现代网络资源为自学中医提供了便利。中国大学慕课网、网易云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有丰富的中医课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诊断学》系列课程,平均每天投入2小时学习,半年即可建立基础框架。此外,中医论坛、中医学习社群等也是交流学习的好平台,我们可以与其他中医爱好者交流心得、解惑,共同进步。
自学中医需要保持理性,避免陷入误区和偏见。中医理论复杂深奥,不能仅凭片面理解就妄下结论。我们要多方面获取知识,阅读多本书籍、文章,广泛了解不同观点,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同时,遇到问题要及时向专业人士请教,参加中医学习交流会议或讲座,与专家进行交流互动。自学中医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它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筑牢基础、研读经典、实践体验、跟师学习、利用资源等方式,我们可以在中医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让我们以谦虚谨慎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踏上自学中医的征程,开启传统医学智慧之门。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赤峰优路教育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