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的表现
感统训练是借助感统教具以游戏化的方式,提供给个体丰富的、多样的、持续的、科学的感觉刺激,提升个体学习力、专注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能力、胆量、自信心、语言能力、平衡能力等。感觉统合训练适用的年龄层很广,从0~13岁的不管是正常的孩子还是学习困难或者行为异常的孩子都可以接受训练,而且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与改善。
咨询详情
1.前庭功能失调表现为:平衡感不良、好动、疯跑、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无指令、无对视、不与人互动,逻辑思维差、空间感不好、记忆不好、运动计划能力差,身体不协调 ,容易累,恐高、晕车等。
2.触觉过分敏感表现为:情绪波动大,爱哭、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或适应新环境较慢,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过分紧张、过分喜欢触碰某些东西、十分抗拒剪头发/洗脸、孤僻、粘人,做事缩手缩脚,安全感差、怕黑、声音敏感及触觉敏感,习惯旧枕头、棉被的触感,所以不易入眠,影响睡眠质量,痛觉过分敏感或迟钝等。
3.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差,粗心大意,身脑不协调,发音不清,语言发育迟缓,方向感差,动作笨拙,容易跌倒。经常碰伤,不喜欢运动/活动,走路同手同脚等
4.听知觉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或布置的作业等。
5.视知觉不良表现为: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多字少字,写字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什么是感觉统合训练
前庭觉训练主要通过旋转、摇摆、跳跃等活动刺激内耳前庭系统。这类训练有助于改善平衡能力、空间定向感和动作协调性,适合存在晕车、恐高或姿势控制困难的个体。常见活动包括荡秋千、平衡木行走、旋转椅训练等,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
本体觉训练侧重增强对身体位置和运动的感知能力。通过负重练习、关节挤压、攀爬等活动,帮助改善动作计划能力和肢体协调性。这类训练对动作笨拙、写字困难或经常碰撞物体的儿童尤为必要,可采用推拉重物、跳蹦床、瑜伽球运动等方式实施。
触觉训练针对触觉过敏或迟钝的个体设计,通过不同材质的接触体验来调节触觉感知阈值。使用刷子、触觉球、指压板等工具进行脱敏或敏感化训练,能缓解触觉防御现象,改善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适应性。训练需注意个体耐受度,避免引发强烈抵触情绪。
视觉训练着重提升眼球运动协调性和视觉信息处理效率。通过追视移动物体、区分图形背景、手眼协调游戏等活动,改善阅读障碍、抄写困难或空间感知异常。常见方法包括串珠、走迷宫、球类接抛等,需配合专业视觉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听觉训练旨在加强声音辨别、过滤和记忆能力。利用乐器辨音、节奏模仿、背景噪音中听指令等活动,帮助改善听觉过敏、注意力分散或语言发展迟缓。训练可结合音乐治疗技术,使用沙锤、音叉等工具渐进式刺激听觉系统
这些误区要规避
错!把孩子感统训练的任务交给老师,家长却不参与,这是很多家长都会犯的错误,那就是忽视了感统训练中很重要的“亲子交流”。
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基础,光靠早教机构或学校单一进行的感统训练是不完整的,只有和科学有效的家庭训练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训练的目的。
错!感统训练并不是特殊孩子的训练,而是适合每一位孩子的训练。感统能力不足的孩子固然有必要进行感统能力的加强训练,但这并不代表“有问题,所以才要训练”,从小进行感统训练,正是为了提高感统能力啊。家长们不要因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而耽误了孩子的感统能力提高。
错!感统训练和体育锻炼确实有一些是重合相似的部分,但二者的目的和形式都是不同的。体育锻炼倾向的更多是身体素质的锻炼,如跑步、游泳等;感统训练是从孩子的加工和整合感觉信息能力入手,感统训练形式多样,会借助运动对多感官进行刺激,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和参与性等能力。
为了提升孩子成长感知力和未来社会竞争力,“感觉统合训练”必不可少。
课程简介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海口东方启音儿童语言康复中心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